导航
湖南瀛启律师事务所
0731-85050389

新闻中心INFORMATION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中心
瀛启观点|让法治基因融入宗教组织血脉:新时代宗教工作法治化的深化路径——兼论释永信、学诚法师案例的警示与启示
发稿时间:2025-08-18

注:本文部分内容曾投稿于中央统战部宗教研究中心组织的“宗教工作高端智库论坛暨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理论研讨会征文启事”,最新的文章标题及内容有所调整。

摘要: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要求,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近平法治思想应运而生。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新时代宗教工作法治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12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提升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本文深入剖析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的法治内涵,并结合释永信、学诚法师等典型案例的经验教训,着重探讨如何通过强化思想引领与系统性建章立制,将法治精神内化为宗教界的行为准则,实现依法治宗、从严治教,筑牢宗教健康传承的法治根基。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宗教法治化;从严治教

图片

(图片源自360图库)

一、新时代赋予宗教法治化的历史使命与紧迫课题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宗教领域绝非法外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九个必须,特别是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旗帜鲜明地将法治确立为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核心原则和基本方式。他强调要讲法治”“全面推进宗教工作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这深刻表明,法治化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宗教领域治理难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锁钥。

然而,实践表明,缺乏有效法治约束和制度规范的宗教组织,极易滋生内部治理失序、权力滥用甚至违法违规问题。释永信方丈曾深陷舆论漩涡,虽经调查澄清了部分质疑,但也充分暴露了大型宗教活动场所在财务监管、内部监督等方面存在的制度性漏洞,凸显了公众对透明度的强烈期待。学诚法师事件则是一个更为沉痛的教训,其严重违反戒律和法律法规的行为,不仅对佛教形象造成巨大损害,更深刻警示我们:无论宗教身份如何崇高,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从严治教,必须依靠刚性的法律制度和严密的内部规章。这些案例绝非孤例,它们尖锐地提出了一个时代课题:如何构建覆盖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全链条的法治化治理体系,确保宗教领域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行使?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对此赋予了明确答案和庄严使命。

二、思想筑基、制度固本:深化宗教法治化的实践路径

 思想引领:铸牢法治信仰,激活内生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必须将法治精神融入宗教界的血脉,使之成为自觉信仰和行为习惯。

1强化关键少数的政治引领与法治素养。各级党委要牢牢掌握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权,尤其要抓好宗教团体和重点活动场所领导班子这个关键少数。通过系统培训,使其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的精神实质以及宗教领域的法律法规,增强国大于教、法高于人、教服从法的自觉意识。释永信、学诚法师等案例应成为警示教育的鲜活教材,让关键少数深刻认识到:背离法治轨道,个人将身败名裂,宗教声誉亦会蒙尘。    

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法治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自上而下带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

2建强三支队伍,打造法治宣贯骨干力量。充分利用党政干部、宗教界代表人士、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三支队伍平台,重点培养一批既懂宗教、又精法律的复合型宣讲骨干。深入宗教团体、活动场所开展精准滴灌式的法治宣传教育,讲清法律底线、政策红线,讲透法治对于宗教健康传承的保障作用。鼓励教职人员在研习教义的同时研习法律,使其成为宗教法治建设的积极推动者,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蔚然成风。

3树立正反典型,强化价值导向。大力选树和宣传政治可靠、宗教造诣深、品德高尚、严守法治的宗教界代表人士担任重要职务,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依法管理规范、内部治理完善的宗教活动场所予以表彰推广。对于像学诚法师那样严重违法违规的,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形成强大震慑;对于存在类似释永信事件中反映出的管理粗放、监督缺位等问题的场所,要限期整改、公开通报,形成奖优罚劣、激浊扬清的鲜明导向。

图片

(图片源自360图库)

 建章立制:扎紧制度笼子,实现规范治理

制度是法治的载体和保障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宗教内部治理制度体系。

1、以章程为根本,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宗教事务条例》《宗教团体管理办法》《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是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活动的主要法律规范。最新修订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对场所的民主管理组织(如管理委员会、民主管理小组)的组成、职责、议事规则等作出了更明确、更具操作性的规定,为“依章管理”提供了上位法依据和具体指引。

释永信事件凸显了财务公开透明、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党政机关、宗教团体应当积极引导、推动宗教活动场所(尤其具备条件的应依法登记为法人)制定或修订完善章程,明确界定权力机构(如民主管理组织)、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彻底改变家长制”“一言堂或管理凭经验、决策无程序的落后状况省市级宗教事务部门及宗教团体应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议事规则、会议记录模板等指导性文件,强制推行民主决策、财务公开、年度报告等制度,确保权力运行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公开透明。

2、健全人才培养与选用机制

针对教职人员老龄化、知识结构单一、法治意识薄弱等问题,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政策向基层和青年教职人员倾斜,选拔培养一批政治坚定、宗教素养好、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和法治思维的中青年骨干。优化队伍结构,将法治素养作为教职人员资格认定、考核评价、职务晋升的重要指标。

3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引入专业法治力量

宗教事务部门层面:强化部门自身既有的法律顾问或公职律师队伍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推动组建宗教领域公益律师服务团,为基层宗教工作提供专业支持。

宗教团体层面:省市级宗教团体试点建立法律顾问库,与同级律师协会建立协作机制。法律顾问深度参与团体内部规章制定、合同审查、纠纷调处、法治培训等工作,提升团体依法履职能力。

宗教活动场所层面:大力倡导并支持场所根据需要聘请专业法律顾问。法律顾问不干涉、不插手具体宗教事务,仅重点协助场所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人事、资产管理等核心制度)、审查合同、处理涉法事务、开展普法教育,为场所依法依规运行、防范类似释永信事件中的法律风险提供防火墙智囊团

三、结语:在法治轨道上谱写宗教健康传承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宗教工作法治化蓝图,是破解宗教领域深层次矛盾、确保宗教健康有序发展的治本之策。释永信、学诚法师的案例,如同两面镜子,既映照出过往治理的短板与痛点,更昭示了未来前进的方向——唯有厉行法治,方能正本清源、行稳致远。思想筑基旨在解决不想违的问题,培育法治信仰;制度固本旨在解决不能违”“不敢违的问题,扎紧制度笼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将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与宗教领域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法治化路径。唯有让法治精神真正在宗教界生根发芽,融入宗教组织的肌体与灵魂,实现从外在约束内在自觉的深刻转变,依法治宗、从严治教的目标才能落地生根,宗教领域的清风正气才能充盈,宗教才能在法治的保障下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更广泛的力量,  

最终在法治的坚实基座上,绘就宗教中国化的时代新画卷,让宗教的清流在法治的河床上奔涌向前。

参考资料:

1.《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2

2.《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9

3.习近平出席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21124

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4月。

5.《宗教事务条例》国务院2017826日。

6.《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国家宗教事务局,202391日。